《暖冬》拍摄现场
《暖冬》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好作品奖
实习记者 李志豪 文/图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7日,在云南临沧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颁奖典礼仪式上,由绵阳微电影协会报送的涪城区首届法治微电影大赛一等奖作品《暖冬》,从2498个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好作品奖,对外展现了绵阳法治追求,弘扬法治信仰的成果,赢得大众好评。
一场真实案例的演绎
重组家庭中的少年王伟,顽劣不堪,欠了高利贷,跟着几个社会上的大哥混日子。在一次抢劫逃跑过程中被一个陀螺击中而被戏剧性地抓获,在司法局工作人员李娟的引导下,在社区矫正志愿者张老师的帮助下,在家庭温暖的影响下,王伟浪子回头,理解了生父以及继母的不易,最终以自己喜欢的街舞为业,做了街舞教练。
微电影《暖冬》由涪城区司法局创作。这部取材真实案例的微电影,立足于绵阳本地生活,讲述了一名年轻的社区服刑人员在司法局、社区矫正志愿者和家人的帮扶下浪子回头的故事。通过一个遭遇人生挫折的青年,心灵由“寒冷冬天”变为“暖冬”的经历,表现了社区矫正志愿者和社会对社区服刑人群的关爱行动,注重反映绵阳法治建设的成果以及普通群众对法律的需求。“我觉得这部电影主角跟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主角王伟的扮演者王海超告诉记者,他的本职工作也是一名舞者。在这部微电影当中,王海超给自己的评价是“本色出演”,他告诉记者在看完剧本后,被剧中角色深深带了进去,专业舞者、有过叛逆、受过挫折等,这些戏剧元素在他看来是接近“真我”的一种还原,不止是对自己演技的考验……
一段与微电影的不解之缘
作为本剧的导演,绵阳微电影协会会长杨伟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从业者。从2012年他在绵阳成立全国第一个微电影协会以来,由绵阳微电影协会出品的微电影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很多绵阳人自己都不知道,其实,绵阳也是微电影发源地。
据了解,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从2013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两届,“金海棠奖”是目前亚洲微电影评选最高奖项,主要表彰亚洲各国优秀微电影作品以及影视演员。本届微电影艺术节共有来自17个国家的2498部微电影作品参赛,经过评委会严格评选,共评出最佳作品23部及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单项奖。亚洲微电影节在社会各界获得了高度赞誉和广泛好评。
玩微电影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也越来越重视网络传播的力量。一台摄像机、三个灯,一个脚架,没有话筒就到处去借,没有摇臂就用人字梯,在拍摄的第一部禁毒公益微电影《瘾》短短一周网上点击率超过千万后,给予了杨伟他们继续拍下去的自信。2014年,对于绵阳微电影协会来说,是成绩骄人的一年,《特警突击》、《反恐特击》、《胎》、《淘》、《情人节的投诉》等片子在全国反响较好。
“《暖冬》是一部投资少,制作周期短的作品,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微’电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能得到亚微节组委会的认可,这是对绵阳市涪城区首届法治微电影大赛成果的充分肯定。”杨伟如此道来。
一次鼓舞人心的获奖
“这次的剧本创作结合了当前依法治市的社会背景,通过该电影就是想要展示现代司法的进步,体现绵阳法治建设的有效措施,当初写剧本的意义就在于此。”编剧何茂林是《暖冬》主创人员之一,在他看来,这部微电影的获奖,不会是终点,而是我市微电影的一个新起点。
“社区矫正不仅体现了对人的尊严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失足人员再社会化和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绵阳市涪城区司法局城北司法所所长邓启贵也参与到了电影拍摄中,剧中他饰演一位退休司法所干部,是王伟改邪归正的重要助力,“如今的法治建设越来越进步,这部片子当中采用的社区矫正方式就是明显体现。”
据邓启贵介绍,社区矫正通过弱化监狱的封闭性、增加失足人员与社会的联系,促使失足人员掌握生活技能与相关社会知识、塑造失足人员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最终促成他们回归社会,摆脱犯罪“标签”的影响,使其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我市通过开展类似法治微电影大赛的形式,不再局限于分发传单、开讲座等模式,与时俱进,挖掘现实生活的典型事例、警示案例,降低参与门槛,提供更宽广的施展平台及创作空间,利用网络的高效、互动、全民参与的特征,让正能量的汇聚和传递突破了现实世界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汇成社会整个正能量的氛围和网络正能量的环境,推动法治绵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