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兄弟们对“电影建军大业”大约比较珍视,同学们都需要学习一些“电影建军大业”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在网摘上汇集了一些有关“电影建军大业””的相关内容,希望各位老铁们能喜欢,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推荐理由:一部观赏性极高的主旋律电影
★推荐人群:主创粉丝
☆观看方式:影院观看
☆观影贴士
1.在117天的拍摄过程中,全组600余人横跨数千公里,逼真还原出60个颇具历史质感的场景。
2.从六年前的[建党伟业]到如今的[建军大业],刘烨两度饰演领袖毛泽东。
3.黄建新透露,选择演员的标准便是“像”,团队开会分析剧本时,会依据与演员的谈话内容最后决定是否选用。
☆媒体评论
新华网:影片生动还原历史的同时,热血激燃的战争场面也激动人心,另外片中演员的表现也得到观众的强烈认可,尤其青年演员被赞“一次演技的飞跃”。
☆影迷评论
石头人LSL_猫眼电影:这是一本非常生动的教科书,他把教科书上枯燥无味的历史事件用热血直观、简明扼要的方式展现地特别好。
☆看电影评论
好莱坞式经典叙事,战争场面震撼,追求大片质感。
(文章来源为“看电影”App)
>>>>>>>>>>>
主旋律的正确打开方式
“建国三部曲”片名中非“大”即“伟”。
一味强调“大”,也是很多主旋律影片,在气质把握上的选择。
一个“大”字,凸显了影片宏伟壮阔的史诗感,但也容易导致影片陷入宏大而无结构性,叙事碎片化堆积的境地。
但[建军大业]不同。
[建军大业]的不同,是多方面的。
一是叙事模式的简化。
本片打破了事件碎片化组合的模式,将笔墨集中在核心事件本身,以一部商业剧情片的方式结构故事。
影片以起义导火索,四一二惨案作为开端,讲述南昌起义从筹备到爆发的全过程,以及后续的三河坝激战,最终以井冈山会师的胜利欢悦作结。
起承转合,更贴近好莱坞动作片、战争片的剧作手法,极大加强了可看性。
这种叙事上的简化,保留了电影的完整时态,带来一气呵成的快感。
二是角色的主次分明。
得益于故事主线的清晰,[建军大业]虽有108位演员加盟,但没有陷入角色走马观花、堆砌明星的境地。
影片也始终围绕着青年领袖们不断失败与抗争的过程而展开,出场角色虽多,但主次分明。
片中洋溢的青春感与建军的历史本身也高度契合。
1927年,毛泽东34岁,周恩来29岁,叶挺30岁,粟裕19岁。
后来战功彪炳的一代豪杰,那时也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
所以[建军大业]启用大量年轻演员,符合史实。
而年轻演员的表演状态,也恰好能反映出他们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儿。
正如导演刘伟强所说:青春是演不出来的。
影片在尊重史实的情况下,给予了历史题材和历史人物以全新面貌,洋溢着青春的热血与激情。
比如片中叶挺与叶剑英相遇,在船上开会,边聊天边烤肉吃。
两个老广一见面就忍不住用粤语聊了起来。
一边的湖南人贺老总一脸迷惑:你俩说的啥?
俩小伙子嘿嘿一乐:老乡见老乡嘛。
这种生活化的刻画,在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中几乎没有见过。
一瞬间,青史上燦然生辉的姓名,化作了潇洒自若的飞扬少年。
三是对主旋律电影战争场面(或观赏性)的革新。
战争戏是[建军大业]的重中之重,约占全片的40%。
仅南昌一役的拍摄镜头数,就达到了3000多个,群演数量达到了25000人次,规模已超过两部前作。
在战争场面上,影片的呈现也有不同。
比如起义军持枪冲锋,一个正俯拍小全景,两排人线两侧,炮弹如同两条线一般,接连在他们身边爆炸。
这不仅不同于传统主旋律电影,以大全景呈现宏大场面,与仿好莱坞战争片泛滥的近景快切相比,也令人耳目一新。
在战争的叙述上,为了更好展现战争场面,南昌起义被导演刘伟强细化为具体的几个阶段。
无论是秘密筹划、战术布局、起义军在深夜的伺机而动,还是起义爆发之际的烽火连城,这场集攻城和守城于一体的战争大戏,给了刘伟强极大的发挥空间。
三河坝战役更是拥有普通摄影机、运动相机、航拍、摇臂等11个拍摄角度,气氛紧张、场面火爆,甚至让你忘记你正在看一部主旋律电影。
本片主创希望用这部作品,改变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的刻板印象:
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有很强的观赏性、可看性。
[建军大业]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