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0全程总结图片 第1篇
在开始之前,先让我们复习一下小米10的摄像头参数。
这一次小米10的影像系统中,新一代AI相机和一亿像素被寄予厚望。然而,在实际表现中,AI美化功能似乎有些过于激进。它带来了浓重的调色效果,使得饱和度过高,色彩溢出严重。不过,小米祖传的“祖母绿”问题也在AI美化上有所体现,拍摄大面积白色背景的照片时,开启AI美化后色调明显偏绿,尤其是建筑和天空的衔接处。
在小米10上,三星108MP相机传感器的表现堪称卓越,这一高分辨率传感器也已在摩托罗拉Edge Plus、三星Galaxy S20 Ultra及小米10 Pro等多款手机上大放异彩。
作为小米10上的最强主摄,这个摄像头高达一亿的解析力,还是挺让人期待的。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夜晚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这个一亿像素的成像水平怎么样?
由于大底导致的浅景深特性,镜片设计通常会选择较远的焦距,拍摄画面就容易出现近处变得模糊的情况。
这是一张在夜晚拍摄的一亿像素照片,场景较为复杂,整体的清晰度还是挺耐看的。
再来放大看看细节,可以看出在细节处,树枝的边缘有点轻微的涂抹感,而且远处的灯已经看得不太清楚了。
看来在手机上搭载一亿像素,拍出来的照片,放大细节以后就是不怎么能看了。
在夜拍方面,小米10的表现有些喜忧参半。在默认模式下拍摄时,相机会自动提高感光度,呈现出近乎夜视仪的效果。
开启夜景模式后,小米10的夜拍表现有了显著提升。亮部的大部分细节得到保留,灯光、天空和暗部的亮度也更加均衡。
放大看看窗户的细节,虽然仍有噪点存在,但已被算法的涂抹所取代,还有就是颜色过于鲜艳,有点不太真实。
总体来看,一亿像素下的夜拍模式在视觉效果上还是达到了不错的水平。
一亿像素的主场还是在白天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小米10借助其大像素设计,小米成功地将数字变焦打造成一种实用的替代方案,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中,其表现往往令人满意。
在默认一亿拍摄模式下,小米10的主摄以四合一的方式输出2500万像素的照片。
从这张照片里就能看得出,尽管像素数量依然庞大,但照片在导入电脑后依然能够展现出高像素所带来的细腻画质和丰富细节。
再来看看细节,在108M模式下拍摄的照片呈现出独特的调色风格,介于未开启AI和开启AI之间,整体还是偏亮的。
然而,可能是算法优化尚不到位的原因,HMX的大底传感器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在拍摄文件时,画面中心能够保持清晰,但四周会出现明显的模糊现象。这一问题在使用1倍、2倍变焦、108M以及新增的文档模式时都会出现。
虽然直出的亿像素照片并不实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清晰度还是蛮可以的,白天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拍出来的照片细节还原得也很不错。
除此之外,在骁龙865和LPDDR5的加持下,108M模式拍摄两张照片之间的加载时间比小米CC9 Pro要快得多。
综上所述,小米10的相机表现主要依靠1亿像素的主摄支撑。在硬件方面已经过关的情况下,AI和算法方面的优化仍需努力。AI美化的风格因人而异,但对我个人而言,饱和度过高的问题令人难以接受,拍摄自动运用ai,无法自己选择用或者不用。
小米10没有长焦镜头,但是依然提供了2倍变焦模式和最高10倍的数码变焦功能,所以本小节从广角、2倍、10倍来进行阐述。
以下照片都是用小米10的自动模式进行拍摄的,一个相当自然的场景,有建筑有天空。
可以看到,白天的天空不会显示过曝,而且云朵的细节也有,但是小米10显然是进行了比较强的 HDR 介入,仔细看建筑和树木边缘,可以发现有泛光的存在。
放大来看,看得出树木的树叶边缘有稍微变色的情况存在,应该是小米10在拍摄的时候识别到了什么错误的信息,导致成像出现了这样奇怪的颜色。
再来看看这张背光拍摄的照片,也是同样的建筑加天空的场景。
可以看出建筑下面的成像情况有点堪忧,尤其是路面上的人物由于光线不足,无法成像清晰,而且人物也发生了较大的弯曲情况,整体路面的也变得有点奇怪。
放大来看细节,天空的云朵细节已经完全看不见了,而且建筑边缘也有点涂抹感,建筑的内部细节也看不清了,尤其是红绿灯上的两个小人,已经有点模糊的感觉了。
这个2倍变焦实际上是通过主摄的亿像素进行裁切实现的,理论上在等效裁切后,2倍变焦仍能拥有高达2700万像素的分辨率。
2倍变焦实际上由一亿像素的照片裁切而来,所以白天的清晰度还是相当耐看的,可以看得出在一些建筑细节,树木颜色方面也做了一定程度的美化和清晰度调整,尤其是建筑边缘没有出现和广角一样的泛光情况。
放大来看细节,看得出建筑边缘没有泛光,而且放大看,连云朵细节也保留了下来,整体的解析力还行。
总之,在实际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2倍变焦拍摄的照片与108M模式拍摄后裁切的照片在细节表现上几乎一致。
小米10没有搭载长焦镜头,所以10倍变焦是利用高像素裁切来形成的,整体的细节肯定是会有大量缺失,毕竟只是一个普通的混合变焦。
我们可以看得出在这张10倍的样照下,边缘细节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泛白,但是整体颜色已经有点丢失,本来红色的窗户也没有那么鲜明了。
再比如这张拍摄的树木叶子情况,看得出边缘已经有点涂抹感了,感觉到了各种糊的情况,如果不仔细观察细节,整体的观感还是蛮可以的。
小米10在自动模式下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这款手机配备了光学防抖功能,确保在各种光线条件下都能拍摄出清晰锐利的照片。
在默认设置下,手机使用4合1像素组合技术以25MP分辨率进行拍摄,呈现出的画面细节丰富。
我们再来看看室内的成像清晰度如何,仔细看,可以发现桌面上的花朵细节也保留得挺多的,花朵的色彩还原较为真实,整体的画面对比度都要稍高一些。
放大看看花朵细节,看得出花朵的花蕊也能拍的很清晰,整体的成像效果还能接受,个人感觉在室内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成像较为真实,而且成片也没有模糊的情况存在。
再来看看室内这颗盆栽的成像效果,由于是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拍摄的,看得到一些细节保留得不太全面。
放大来看看树叶的细节,划痕较为清晰,尤其是树叶边缘的缺口,但是远处的石子细节就保留不下来了,不知道是不是自动模式下焦段过短的问题导致的。
这次换了一个场景,看看小米10在自动模式下的户外表现,看得出在光线充足的户外,整体对于炫光的抑制做得很到位。
这张照片的主体是这个喷泉,整体看下来没什么问题,看得出瓷砖的一些细节保留到位,但是对于雾气的识别有点问题,导致那部分成像效果有点模糊,整体画面明暗对比鲜明,个人还是蛮喜欢这个拍摄质感的。
放大来看看细节,看得出水滴细节也保留得很不错,就算动的比较快,也能捕捉到水滴的颗粒,成像效果还是可以的,但是看喷泉中心就出现了涂抹感严重的问题了。
夜晚细节肯定是没有白天好的,成像水平摆在那里,不过这一次夜景自动模式下也兼顾了解析力与近似色的色彩过渡细节,没有被强力的涂抹算法抹去质感。
放大来看看细节,看得出喷泉部分光线泛白,成像水平有所下降,至少一些细节没有很好得保留下来。
总之,这部小米10的拍照解析力应该是超过当时同时期的手机,因为有着一亿像素加持,不过少一个中焦镜头,这是硬伤。
小米10全程总结图片 第2篇
我们再来看一张图,在同制程和同频率的情况下,Cortex-A77相比Cortex-A76有着20%的性能提升。
而骁龙865恰好和骁龙855是频率相同的,加上制程上的优势,骁龙865的超大核和大核在绝对性能上肯定会比骁龙855会有20%以上的提升。
接下来我们来进行日常的安兔兔检测,几乎每一部手机都会在安兔兔上面跑分。
从跑分情况来看,这款手机搭载处理器成绩为235395分,CPU 性能目前算是比较落后,整体成绩能达到737636分。
在Geekbench 6的CPU单项测试中,小米10的单核成绩高达1180分,比骁龙835领先约20%左右,而多核成绩则达到3228分,比骁龙8+稍微差上一点。
在GFXBench的GPU性能测试中,小米10表现比当时同类型的机子比较无敌,GPU 能效比大增 35%。
这一次骁龙865还首次在移动终端上支持144 Hz显示刷新率,为移动HDR游戏提供更高品质的显示和视觉保真度。
还可以通过更多细节、更高色彩饱和度以及局部色调映射实现了游戏画质的提升。
这里用的是DevCheck进行检测,可以看到骁龙865的核心数是有8个的,也就是 4 个 Cortex-A77 性能核心和 4 个 Cortex-A55 效率核心,相比于前一代的CPU 综合性能提升了 25% 。
除此以外,小米10还采用了LPDDR5内存和UFS 存储技术,读写速度和存储技术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按照惯例,让我们先来一波原神启动,本来想进行30分钟的原神60帧测试的,但是没想到小米10的电量坚持不到30分钟,到了20分钟的时候就开始电量告急了,但是数据还是有一定参考性的。
先把帧率开到60帧,然后看见手机上的设备负载是严重过高的,这时手机的电量为80%。
上面三张图从左往右是原神刚开始,原神测试10分钟,原神测试20分钟
原神刚开始下温度显示是度,测试10分钟后,直接飙升到度,随后的直到20分钟测试温度为度,相比于10分钟的时候有所下降。
但是没有下降太多,一直维持在40度左右,相信是散热系统开始工作了。
还专门测试了一下背面的温度,也就度左右,实际握持还是有点发热的。
到了20分钟以后,电量也掉到了10%左右,为了不影响帧率检测,我们只能被迫停止了测试了,可以看到高帧率下的原神,小米10的耗电量还是蛮大的。
下面,我们来看帧率表现怎么样?看得出骁龙865的CPU占用率还是蛮高的,帧率的话,在8分钟的左右下降极其严重,都达到了20以下,应该那个时候是出现了非常卡顿的情况。
人物在跑动的时候,也有较为严重的掉帧画面,看来骁龙865还是不适合长时间的满帧原神。
由于原神测试无法达到30分钟,所以我们也进行了王者30分钟的性能测试,来进行参考对比。
王者这里没有具体选择多少帧率的选项,我这边直接把王者的画质设置开到高,剩下都以最高设置为主,这时手机的电量为71%。
上面三张图从左往右是王者刚开始,王者测试10分钟,王者测试30分钟。
原神刚开始下温度显示是度,测试10分钟后,只是提升到了度,随后的直到30分钟测试温度为度,相比于10分钟的时候是保持一致的。
我们再来看帧率表现,看得出在测试的过程中是有多次掉帧的,应该在团战的时候造成的,但是王者本身优化比较好,所以卡顿也不会表现得很明显。
再来看看耗电表现,刚开始打的时候是71%,而完成30分钟游戏以后是49%,这样算下来,大约10分钟能消耗的电量。
看来小米10应对王者荣耀这种大众游戏表现得还是能接受的。
但是经过一段游戏测试后,发现小米10的续航能力并不算出色,大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如果需要外出,我还是建议带上充电宝以备不时之需。
在散热方面,小米10配备了号称“市面上最大面积”的均热板。
拆开盖子可以看见,小米10系列的VC均热板覆盖了SoC、电源管理芯片以及5G芯片区域,延伸到整个电池仓。
除此以外,小米10在堆叠结构上进行定制优化,使VC均热板同中框之间采用超大面积接触,大大提升了热传导效率,这有利于VC均热板的热量迅速传导到中框进行散热。
这种设计增强了手机的散热性能,大大提高了手机的稳定性。
VC均热板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相变材料从液体变成气体吸收热量。当热量由热源传导至VC腔体时,腔体里的冷却液受热后气化吸热,体积迅速膨胀充满整个腔体。当接触到温度低的区域时便会产生液化的现象,借由凝结释放之前吸收的热量,冷却后的液体通过吸液芯回流到热源区。
在进行整段的游戏性能测试中,整个手机背部都保持着微微的温热感,并没有明显的发热点。不过我在连续玩15分钟以上王者以后或长时间播放视频后,手机会感觉到明显变热。
下面我也进行了3个小时的视频播放测试,从左往右分别是播放一个小时、播放两个小时、播放三个小时的截图。
可以看到,长时间播放以后,温度会有略微几度的上涨,得亏骁龙865和这一大块散热的功效,保证了整体手机温度保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准。
小米10全程总结图片 第3篇
要说小米10的正面,先映入眼帘的应该就是这个双曲面屏了。
从屏幕这一关键要素来看,小米10无疑达到了高端手机的标准,其优秀的表现不仅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也为整个手机市场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可以这样说,小米10把外观设计做到了极致,抛开其他,只看正面,在熄屏状态下,整个手机看起来像是一体的,颜值真的超高,再结合曲面屏的高端感,有一种小米高端要成了的感觉。
自从曲面屏出现,这就成为了高端机的标配,基本上每一个高端机都会给自己搭配上一个独特的曲面屏。
小米10这一次的屏幕曲率相对较小,比较类似于三星早期的曲面屏设计,并没有做成瀑布屏的形式,这样的话,既能够营造出“溢出”的视觉效果,又不会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任何不便。
再看看黑屏下的边框衔接细节,外观设计精美绝伦,这方面能看出小米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渴望成就高端机的美名。
在材质方面,小米10采用了与红米K0PRO同款的第五代康宁大猩猩玻璃作为盖板,在那时算是坚固耐用的代表,而且触感也较为顺滑,玻璃优雅地弯曲到金属框架中。
这意味着它具备出色的抗刮擦和抗冲击性能。与此同时,出厂时自带的贴膜也为用户提供了额外的保护。
这种设计让手机看起来更加流线型,并且完美地弯曲到背面的玻璃上,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看起来像是浑然天成的艺术品。
点亮屏幕的那一刻,并非是小米10 Pro那块引以为傲的“原色屏”,但整体素质依然非常强大。
色彩风格艳丽动人,默认色彩模式整体偏向冷色调,而原色模式则带来了更自然的观感。(摄像头开孔位于屏幕左侧偏中位置,虽然略显突兀,但并不会过分影响整体的美感)
当我首次把玩小米10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一次的小米10出乎意料的精致。
再让我们回归到参数,这一次的小米10搭载一块英寸的AMOLED双曲面屏,能够支持90Hz的刷新率和180Hz的采样率。
至少在日常使用中,无论是滑动屏幕还是打开应用,都展现出较为流畅的操作体验,能感受到顺滑的手感和灵敏的反应,在当时算是不错的表现了。
在显示效果上,小米10支持DCI-P3广色域技术,能够呈现出更加丰富和真实的色彩。与此同时,500万:1的高对比度使得屏幕的黑色更加深沉,白色更加明亮,使得画面细节更加细腻。
此外,HDR10+的高动态范围图像显示技术,具体效果就是说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明暗对比和色彩表现,使得观影和游戏体验更加出色。
不过在手机那么小的屏幕上,提那么多参数也没用,体验才是王道。
总结一句,小米10的屏幕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在当时这个价位段中算是比较出色的。
如果你不太追求极致的屏幕体验,小米10绝对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但是在分辨率上还是有一定提升空间,屏幕显示细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对于追求极致视觉体验的用户来说,这可能会成为他们犹豫的理由。
小米10的背面设计沿袭了小米CC9系列的风格,在背面设计这点让我感到些许失望,但也算是在意料之中。
尽管在设计上有所继承,但是小米10的整体构造却呈现出了更为强烈的“一体感”,使得手机在握持时感觉更加“圆润”舒适,完全没有硌手的不适感。
这一次小米10的背面透光度极高,当处于光线充足的环境时,其反射效果几乎可与镜子相媲美。
意思就是在光线充足的时候,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获得一个全新的配色(前提是你不要佩戴手机壳)。
话又说回来,这一次小米10的背面是玻璃材质的后盖,相比Pro版本的磨砂材质来说,质感略显不足,但实际上手后,也不会觉得它较为廉价。
蜜桃金这一配色,让人眼前一亮,就算我选的是“猛男色”,也难以抵挡它的魅力。
整体的背面设计用了可以反光的玻璃材质,完美地弯曲,展现出整体背面设计优雅的曲线美,再搭配上那个独特的背面感叹号式摄像模组设计,整体看下来,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小米10。
小米10的后置摄像头一共有四个,这四个摄像头从手机的背面伸出来,但看起来也算是一种新奇的设计。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倒是有点像是把其他厂商的摄像模组设计拼凑在一起了。所以说,如果小米想做高端机的话,还是得有一个自己独特的设计,才能在众多厂商里脱颖而出。
而且由于是长条的摄像模组设计,在拍照的时候,手指还可能还会不经意间挡住最下面的LED灯,导致拍摄时无法使用闪光灯。
这个奇怪又新奇的摄像模组设计真的是让一众小米爱好者又爱又恨。
坦白说,蜜桃金的小米10从背面看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从侧面看,缺点就出现了,背面是粉色,而边框是金色,分裂感还是蛮大的,即使刚开始看有点闷骚的感觉,但是看久了就觉得有点变扭了。
总体而言,虽然小米10并没有采用独特的外观设计,但与之前的小米数字系列相比,它确实多了几分精致和高端气质。
小米10全程总结图片 第4篇
小米10系列的双扬声器设计可以说是一项非常出色的功能,它采用了完全对称式的扬声器设计,从而带来了更加逼真的立体声效果。
小米10上独立设置的两个发声单元更是为用户带来了真正的对称立体声体验,宽广的音场与饱满的声音,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专属于自己的音乐空间。
尽管低频表现稍显不足,但考虑到这是在没有音箱或耳机的情况下进行音乐外放,这样的表现已经足够令人满意。
相较于之前传统的听筒发声设计,这种设计彻底解决了左右音量不均衡的问题,小米10系列是小米首次搭载双扬声器的产品,这一创新使得用户在观影或游戏时,能够享受到更加沉浸式的音效体验,比肩iPhone了。
除此以外,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小米10系列的双扬声器设计在细节上也下足了功夫。例如,在游戏过程中,双扬声器能够帮助用户更加准确地判断声音来源(吃鸡玩家狂喜),让我们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
同时,双扬声器在音乐播放方面也表现得相当出色。它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音效体验,无论是流行音乐的动感节奏,还是古典音乐的细腻情感,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高品质的音乐体验。
总结一句话,小米10系列的双扬声器设计是一项非常实用的功能,它不仅能够提升用户的观影、玩游戏和听音乐的体验,还能够满足用户对于沉浸式音效的需求。这样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小米对用户体验的重视与追求,无疑将为未来的手机音响技术树立一个新的标杆。
每当我们谈及“嗡嗡嗡”与“哒哒哒”,总是会想起iPhone,在这一次,我觉得我们还能想起小米,小米10所搭载的横向线性马达为用户带来了出色的震动反馈体验。
在日常使用的场景下,可以感受到无论是卸载软件时那定制的动画与震动效果,还是其他各种场景下的拟真风格震动,都让人感受到了小米10在震动设计上的用心。
特别是卸载应用时伴随着应用图标破碎动画的震动效果,仿佛是在为用户的每一次操作“撒花”庆祝,这一设计在发布会上也得到了雷军的亲自介绍,显然是小米团队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深受用户的喜爱。
然而,小米10的系统在适配第三方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我以输入法为例,当用户觉得震动反馈不够强烈时,将震动方案从“跟随系统”调整为“自定义”,可能会发现震动触感从清脆的“哒哒哒”变成了较为沉闷的“嗡嗡嗡”。
这无疑是一个技术上的失误,对用户体验产生了影响。希望在未来,小米能够进一步完善系统,提供更加一致和出色的用户体验。
强悍的硬件确实是高端手机不可或缺的,但仅有强悍的硬件并不足以成为真正的高端手机。
我认为虽然小米10已经算是当时比较强悍的硬件了,可是我觉得小米缺乏自身的特色,在当时除了性能发烧和性价比高之外,很难再找出小米的明显特征。
另外,追求性价比的用户粘性相对较低,当有更高性价比的手机出现时,他们可能会轻易转移。
但是如果从硬件层面上来说,小米10确实是一台相当耐看的机子,无论是他的一亿像素,还是他的骁龙865处理器,在当时算是所有智能手机的最强对手,目前来说,但并不是一款真正意义的高端手机。
小米的高端之路仍需努力。